开启旅行的大门

2011年是我在北京的第二年,我的工资从4500块涨到了6000。然后人生并不是那么顺利,自己做的项目失败,项目组被裁掉,自己被转移到另一个项目组,但是事情并没有完,另外的项目组的项目也没有做完,连续的加班使自己身心崩溃,自己特别讨厌自己。然而在年会上非常失落,从而我在想,我这两年都做了什么呀!一部电影改变了我的对整个人生的认识。

《卢旺达饭店》一部讲述非洲国家卢旺达的灾难历史。94年,我那时候才两岁,而离我们非常远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。大屠杀,一个看起来只有在历史上才出现的东西,没想到会再一次加入历史。1994的世界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,在我看来,这种时代都不会发生一个国家侵占另一个国家。但是没想到却在非洲发生了大屠杀,有100万人遭受屠杀而失去生命。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 的时候,对我冲击特别大,去了解相关历史之后我再一次颠覆我对人生的追求。

与失去生命来讲,那些物质上的满足,真的太渺小,就算有一天拥有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财富,你的精神上也是个穷人,所以为什么很多富人在晚年的时候大多数在从事慈善,因为那些物质已经无法满足他的精神所需,他必须从其它的地方获取精神需求,从而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更有意义。然后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一生没有拥有太多的财富,但是他们把一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公益,从最基本的公益做起。这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想做的,我要去非洲,不是去改变他们,而是去做最基本的我能做的事情。

我在百度上敲入非洲志愿者的关键词,一个豆瓣链接跳到了利未亚小组,里边有一个关于ADPP的介绍,ADPP就是一个关于帮助开发非洲的一个NGO组织,我当时有给他们的英国官网发邮件,结果没有收到回复,我也看了一下进入这个组织的条件也蛮高,至少要说流利的英语,而且你需要一定基础专业技能,比如医生,或者其它能帮助他们基本生活的技能,向我只会编程对他们来说一点用都没有,他们还没有坚决基本生存问题,计算机对他们来说也没用。我在利未亚这个小组看到另外一个单词叫间隔年,变对它产生了一些兴趣,初步了解了一下这个间隔年之后并没有继续关注。

接下来的几个月,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查询有关怎么去非洲当志愿者的信息,然而随着了解的信息变多之后发现,去非洲当自愿者并不是想的那么容易,我现在还没有具备很多关键的条件,所以当时我就考虑先从语言开始,把语言学好之后在去非洲当志愿者。然后语言一直是我的障碍,因为语言需要很丰富的积累才能达到一个流利的交流和阅读。我这个人是个急性子,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漫长过程,所以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我都是非常差,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,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年,汉语再怎么差也能正常的交流。我觉得只有一个办法,能让我的英语突飞猛进,那就是把自己置身一个外语环境中,我立刻想到了间隔年,我要去国外过一个间隔年,这样我就能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外国环境。所以立即在豆瓣上挖掘间隔年的信息,一个视频彻底的颠覆了我的世界。在间隔年的小组里,有人介绍了Working Holiday,介绍里边有一个台湾旅游节目《世界那么大》的视频,链接上那一期是关于澳洲的黄金海岸,主持人樱文一个人去澳洲体验Gap year,她先到黄金海岸的语言学校学习,住在了一个当地的家里,然后还在冲浪店里工作,工作之后还可以自己去海滩冲浪。学习的时候可以和世界上的人一起交流,过得非常开心。她寄宿的家庭里的妈妈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,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,所以她开了寄宿家庭。我记得寄宿家庭的那个妈妈说了一句话,“if you enjoy your work,you will always happy. If you don’t like your work, always unhappy”,想想自己,抱怨自己的工作一年了,但是一直都没有改变。节目里樱文还遇见了不会说英语的妈妈,来Working Holiday的三个台湾同学,还有因为Working Holiday去农场工作的大姐姐。这些人的生活不就是我想要的吗?他们并没有苦逼的先挣钱,而是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去体验不同的生活。这不我们都要很多人都羡慕的的生活吗,其实,实现并不难,我们总是认为必须先去挣钱,然后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很多时候我们对物质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,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是蛮容易的,只是我们总是在走弯路。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的环境,但是从来没去改善,事实上环境并没有错,你也没有错,只是你处于不适合的环境中,所以不要去抱怨你的环境,你如果改变不了环境,那么就请换个环境,这个社会大多数都是在抱怨环境,但是却又不去改变。

我一下子有了新的目标,我要去体验一下其它的生活方式,我要去Working Holiday,就像樱文说的那样,用七分之一年换一个崭新的人生,我也真的需要新的人生。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,我都在查找关于新西兰的打工旅游签证的办理。要说明一下,为什么说是打工旅游签证,因为普通的旅游签证是不能打工的,事实上也不能从事商务活动,所以很多国家为了给一些外国年轻人一个了解自己国家,出了一种打工旅行签证的特殊签证,但是打工旅行签证中的主要目的是旅行而不是打工。到目前为止只有新西兰对中国大陆开放了打工旅行签证,然后这个签证申请条件也比其它国家人申请要困难,对中国大陆人要求,雅思必须达到5.5分,当然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拿到申请表,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了。直到2012年2月的时候,我请假回去办理了护照,然后准备打工旅游签证的办理工作,有两个条件我很难办到,一个是雅思5.5,另一个是必须有高中或者以上的毕业证书,因为我是在高中辍学的,所以我无法满足这个条件。但是我还是不想一下就放弃了,我想去解决这个问题,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希望的,我可以回去参加一下会考,应该就能拿到一个毕业证。在我拿到护照之后我就先抢到了一个申请表,抢到申请表也没有用,因为我还得去解决毕业证和雅思的问题。我开始学习英语和联系以前的班主任看看是否有希望补一个会考。正当我觉得有希望的时候,班主任给我回复了,因为我当时没有存档,所以我的档案已不在学校了,也就无法再参加会考了。虽然班主任明确告诉我不可以了,但是我还是想了很多方法,最终都还是一一失败了。我还没有放弃,我给新西兰移民局发了一封邮件,我告诉他们我很想去新西兰打工旅游,但是我达不到你们的条件,但是你们给中国大陆的条件和其它国家的条件是不一样的,其它国家的人几乎是零门槛,我们却这么难,希望他们给我一个机会。事实上后来他们真的给我回信了,但是我在准备看的时候不小心按了删除键,邮件直接就删除了。我在服务器上也不能找到那份邮件,我给我的空间提供商发邮件询问是否可以恢复被删除的邮件,也给微软问问能不能恢复被删除的邮件,答案都是否定的,我无法找回那封邮件。所以我心里最后的不甘也没了,我彻底放弃了。

接下来的日子我有点迷茫,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书《搭车去柏林》,这本书介绍了谷岳和刘畅一起从北京搭车到柏林的故事。这本书我发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名词,搭车和沙发客。这两种穷游的方式可以让喜欢旅行的人用最少的钱去更远的地方,这让我开始去思考,我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背包客。以前我认为旅游是一件成功人士的做的事情。每当朋友说去巴厘岛度假我都非常羡慕,也给自己定下目标,要每年存一点旅游基金,每年去一个地方度假。然而当我知道有更廉价的实现方式的时候,我又重新定义了旅游的意思。旅游的意思没有什么变化,只是在我心里出现了一个比旅游更重要的词语叫旅行。我把旅游和旅行的意思完全分开,而我更热衷于旅行,或许以后我只会去旅游,但是当下我只会去旅行。

后来的几个月的时间里我看过很多关于旅行的书,这些书中《背包十年》是对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一本书。我也渐渐了解背包客的真正含义“用脚步丈量世界,用心感受世界”,我深深的告诉我自己,我也是一名背包客,至少内心是这样的人。从那时开始,我的灵魂已经在路上了,我开始不同大小的旅程。最后我发现我深深的爱上了这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,我决定辞职,做一个全职的背包客,直到自己走不动为止。

回顾一路走来,我觉得我心里是暗藏着背包旅行的爱好,只是之前接触的少没有发掘出来,然而经过一系列人生态度的改变,从而导致我人生的转折。我觉得这是思考的作用,我现在觉得自己是一个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人,所以思想是我最重要的东西。我不停的去碰撞我的想法,不停的去感受这个世界,从而去调整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。我也是一个经常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,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,恰恰相反,这种思想保证自己不被社会不好的东西污染,才能保证品格的纯正,只要自己能辨别自己的思想是否真的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向上的作用,如果对于社会来说是好的思想,那么不管怎么样也要坚持自己的思想。价值观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,就好像我之前认为一个人如果平庸的过完这一生那么就白活了一样,现在我觉得这样是偏激的,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,没必要所有人都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。就像成功学一样,没必要每个人都要去强调成功,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功。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活法,重要的是自己认同自己现在的状态,不后悔,不留遗憾。很多人都会去寻找旅行的意义,我自己觉得旅行的意义是对热爱旅行的人而谈的,对于不喜欢旅行的人你就没必要和他争论意义,因为意义这个东西是人自己赋予的。

打赏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